当前位置:新斋书院>其他小说>代宋之锋镝长歌> 第317章 何为家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17章 何为家(1 / 2)

猪又名为豕。

猪自从华夏文明以来,便是不可或缺的一员,最早代表家的文字,就是甲骨文,在甲骨文的演变中,家则是有住处、养得起猪,才能算作家。

在华夏历史当中,更有六畜,六牧之说,在六畜里,猪牢牢把持着一个位置。

然而无论是在华夏历史,还是羌人历史里,猪的地位始终是占据一份的。

世人常道蕃人以涉猎为生,而后牧牛羊马,实则是反过来,是以畜牧为主,打猎为辅。东汉西羌传就有记载,羌戎在甘青一带的草原上过着所居无常,依随水草的生活,以牧畜为主,牧养马、牛、羊、猪等家畜;生活上以猎取为辅。

上古华夏就有六畜,吐蕃也有七牧。唐朝安史之乱时,吐蕃趁机入侵敦煌时,在敦煌留下的书文,乌宗教源流记载,这所谓的七牧,分别是洛昂牧马人、达木巴牧牛人、惹喀牧山羊人、喀尔巴牧山羊人、桂氏牧驴人、恰氏牧狗人、俄氏养猪人,此七牧便是吐蕃的基础。

吐蕃前身为之羌戎,在羌戎历史里,最早蓄养七牧的记载,可以追溯到战国初期。秦厉公时有记载,河湟间,少五谷,多禽兽,以射猎为事,爰剑教之田畜,遂见敬信。

大意是在战国初,黄河、湟水、析支河曲,五谷粮食缺少,飞禽走兽资源丰富。那时,当时羌人终年以射猎为事务,还没有牲畜饲养的原始畜牧,极为原始。

也因只能依靠狩猎为生,受限于食物的问题无法壮大。在当时秦人掳掠了羌人为奴,有一个名为爰剑的羌人奴隶,在秦国为奴习得了放牧种植的技术,然后爱剑逃回了羌戎。

爱剑将自己在秦国做奴隶时,所学的牧养技术,传授给长期靠狩猎的羌人,也因此成为了羌人首领,此后才有青海等地的羌人崛起。

爰剑也因做过奴隶,又名无戈爱剑。爱剑的后代分化成各个羌人部族,并且随这些羌人部族的壮大,让羌人成为秦汉的心腹之患。东汉灭亡,也有羌人过强的问题,东汉百年征战,始终无法彻底平息羌人祸乱,反而还使国中府库渐渐空虚。

最终地方豪强坐大,导致中央无法控遏地方,成为了国以恒弱,唯汉独强的名声。

在东汉灭亡之后,羌人也未曾因此消亡,在唐时,吐蕃羌人所在的地方,气候温暖,粮食稳定,也因此成为盛唐的强敌,多次给唐朝造成极大的麻烦。

兴于气候,灭也因于气候,吐蕃所在的疆域,气候剧烈下降,雨水缺乏,土地旱灾,蕃人之间也因气候带来的利益损失,出现了极大的内乱,伴随内乱扩大,最终蕃人最后的政权,青唐唃厮啰家族在崇宁三年灭亡,此后也宣告了吐蕃王朝的的终结。

但是,青唐唃厮啰家族的政权虽然覆灭了,湟州的版图也纳入了宋朝的统治,但并不代表此地真正的平息下来。

数年以来,宋军和残留的蕃人,在此地从未停止过厮杀,战争在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,数以万计的树木在战火下焚烧殆尽,留下满目的疮痍,肥沃的土地,因树木焚烧被风沙所侵蚀,七牧也渐渐失在历史当中。

不过,七牧虽消散,熙河等地的牛马却并未消失,只是牧猪业受到了猛烈的挫折。

所以熙河沿路,猪的身影极为稀少,还好刘然结识了河州鄂特凌部族。此部族臣服于宋国,在宋军入熙河时,部落幸免于难,经过多年的发展,七牧倒是也算有所发展,未和别的部族一般,消失在历史尘埃中。

也因鄂特凌部族,青山寨也从中交易了数十头熙河独有的黑猪,这猪便是后世的青海猪。

获得熙河猪后,刘然、郑科还有许涛三个指挥各自分了一些,以每二十五人为一大队一头猪,然后交给这些弓箭手共养。

当张平亮来到属于自家队伍的猪圈时,远远就听到黑猪发出焦躁的哼哼声,并且黑猪还来回用猪嘴拱着木制的猪槽,显然是饿极了。

望着张平亮到来,守在猪圈的弓箭手,立即抱拳:“见过张队长。”

张平亮缓缓来到猪圈旁,沉声道:“如何?”

弓箭手道:“标下照张队长所言,已饿了这猪两日夜。”

“饿了两个日夜啊。”张平亮低头看着在猪圈里,因饥饿变得暴躁的黑猪,不由露出痛惜的神色,就连站在他一旁的弓箭手也是如此。

这头黑猪只有几十斤,并非是来到青山寨的第一批黑猪,而是第二批,也就是在青山寨里所生的。

当初运送至青山寨的黑猪,养了八个月就配种,又经过三个月生下了二代,大多黑猪生第一胎较为顺利,却也有艰辛的。

眼前这头黑猪便是艰辛的那一头,为此张平亮彻夜守护母猪,他自幼家境并不算差,对耕种、养猪这等事不甚了解,直至来到青山寨,才算从头开始学。

就是对养猪不甚了解的他,却在茫茫黑夜,在微弱灯油火光下,顺利接产了此猪的诞生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新斋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