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阳慢慢往上升,市集的热度也随之攀高,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,喧哗声、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。赵爱民的摊位,虽然还谈不上人流如织,但已经不像一开始那般冷清了。
到了快近中午的时候,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人群中,穿着灰衬衫,肩膀微驼,正是对门的老贾。他平常是个精明到骨子里的人,买菜讲价能把一块五砍成八毛五,但今天看见赵爱民,脸上却带着点异样的笑。
“哎哟,赵哥,你这摊子做得不错嘛,卖菜卖出名了?”他说着还四处张望,眼神像是在寻找什么。
赵爱民心里咯噔一下,总觉得老贾这人从来不是什么好意。“怎么?你也来凑热闹?”他故作轻松地说道。
“别误会,我是来看看你这菜有没有可能帮个小忙。”老贾靠近些,压低声音说,“我那亲戚在南头的早餐摊,想找些固定供应的小菜。你这质量,合适,他们也不讲价,就是图个新鲜。”
赵爱民心跳又快了半拍,嘴上却没表现出来,只是淡淡一笑,“你亲戚是卖啥的?馄饨、粥、豆浆那种?”
“差不多,每天早上得用点小青菜、香葱啥的,就要新鲜,不能有药味。”老贾说着,还挠了挠下巴,“我寻思着,你要是愿意,每天给他们送点,不吃亏。”
赵爱民沉默了。他当然想多卖些,可这就意味着得早起得更早,种得更多,还得保证供应不断。麻烦虽多,但机会也是实打实的。他眼神微微动了动,像是被什么撬动了心门。
“我得想想,”他说,“不是不行,就是怕我一个人忙不过来。”
老贾点点头,也不催,“行,你琢磨着,有意的话就找我,明儿我还来。”
赵爱民嗯了一声,看着老贾慢慢离去的背影,心里却像起了波澜。小菜批量供货?他以前从没想过,但现在,似乎有那么点可行。
他低头看了眼摊上的菜,正阳光打在绿叶上,亮晶晶的,像镀了一层淡金。他忽然觉得,或许他并不是被这世界遗忘的人,只不过他一直缺一个让人看到的角度。
“我得回去种得更多些了……”他喃喃自语,心中那点久违的忙碌感,又缓缓升起了。
他没有再说什么,只是下意识地抬头看向远方——那太阳还在升着,市场也还没散。他知道,今天还远没完。
阳光渐渐斜斜地洒在地面上,市场上的人流开始稀疏起来,摊贩们也陆陆续续地收拾东西,有人哼着小调,有人抽着烟,在这散市的余韵中互相调侃几句。赵爱民今天卖得比往常都要顺利,心里也像灌了一壶温酒,说不上醉意,却带着点飘飘然的满足。
他一边收摊,一边嘴角还挂着点笑意,脑子里琢磨着老贾那亲戚的早餐摊生意,也想着是不是明儿一早就得多摘点青菜、香葱。等他最后一筐黄瓜码好,用蛇皮袋打了个结,肩膀一扛,便迈步往家走去。
街巷的风吹来一点潮气,夹杂着几缕市井熟悉的气味:咸鱼、酱油、煤烟,还有邻家炒菜的葱花香。他走得不急,一路上还跟几位熟人点了点头,偶尔扯上两句:“今天空心菜卖得快啊!”“你那瓜子还得进点货啦!”之类的。
新斋书院